当前位置:八届一次全会专题 > 提案选登
关于在地慈善文化再激活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12-22 15:45:31
提案人:杨若虚

一、概述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共同富裕列入重要的战略任务,提出“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与市场主导第一次分配、政府主导第二次分配所不同的是,作为“第三次分配”主渠道的慈善事业核心价值观是自愿、利他,其理念是平等互助、善与人同、志愿服务、友好关爱,从而在全社会层面营造友善公益的氛围,而这是前两次分配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功能。要发挥慈善这种独特的功能,文化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也是开启中国特色慈善事业的关键。

二、面临的问题

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持续运行、长期积淀的产物,是围绕慈善的主体内容所形成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成都而言,慈善的历史也是渊源流传,现存成都最早的地图明代《天启成都府图》中就记标注了成都修建两座慈善救济机构——养济院;清代成都慈善模式主要为“官办民助”,将政府与民间力量进行优势整合,涌现出育婴堂、普济堂、慈惠堂、安老所、赈济会等一大批涵盖助孤、养老、救急、赈灾的慈善机构;进入民国时期,民间力量逐渐成为慈善事业的主体,当时成都的慈善机构慈惠堂为全国最大慈善机构之一,成都慈善机构培根火柴厂甚至在百年前就进行过社会企业的探索。2008年汶川地震更激发了整个成都乃至全国的善念,但后来所出现的种种慈善乱象,亦可看作是慈善文化缺失所造成的结果。

(一)慈善文化合力尚未形成。慈善文化事业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需要全区上下、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积极参与,现在慈善文化整体推动处于初级阶段,少有部门关注,支持不够,社会参与度也不高。

(二)慈善文化宣传尚未完善。慈善文化宣传缺乏影响力、连续性,在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媒体宣传版面很难看见;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介中也不太多见,少有的一些宣传也覆盖面较窄、传播内容老套,无法吸引社会的关注。

(三)慈善文化研究尚未深入。慈善文化要发展,必须有扎实的研究为其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方向探索、实践支撑,而现阶段慈善研究在整个西南地区几乎少人涉足,也没有专业的研究机构,导致慈善发展的动力不足、支撑不够,无法彰显我国特色慈善事业的独特性。

三、政策建议

(一)文化引领,打造青羊首善之区

聚焦天府文化“友善公益”的传承,营造浓厚的慈善氛围,塑造青羊慈善形象,把慈善事业作为青羊区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让大家感受青羊有历史、懂传承、有温度、暖人心,以青羊区丰厚的慈善文化为本,不仅在“九五慈善日”“九九公益日”等关键节点进行宣传联动,更要通过公共空间再造、社区景观微更新、系列生活场景营造等进行下沉,让慈善文化可知、可感、可触,让市民走进慈善、了解慈善,将全民慈善理念广泛传播。

(二)以文为本,挖掘在地慈善资源

青羊区辖区内有省图书馆、省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成都图书馆、区档案馆等众多文化单位,拥有丰富的慈善相关书籍、文物、档案等资料,尝试建立文化单位之间的沟通渠道,互通有无,以博物馆慈善展、慈善研究出版物、慈善文创产品、慈善街区导引等方式打造青羊在地慈善文化品牌。

(三)移风易俗,营造尚善文化氛围

青羊区作为成都城市母体之一,拥有大量的传统慈善资源,不仅拥有育婴堂街、字库街这样的慈善街区,也有民众教育馆(现人民公园内)这样的慈善建筑,民国时期尹昌龄这样本土大慈善家也曾长期居住青羊区,现辖区内还有成都市慈善总会等慈善机构,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慈善街区、慈善场景、慈善展示馆等,让慈善文化走进基层,融入社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版权所有:政协成都市青羊区委员会    备案号:蜀ICP备120122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