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基于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青羊区作为中心城区,具有交通区位优越、基础设施建设齐全、总部经济传统发达和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但也面临土地面积较小,土地开发强度高,新兴产业和高端载体不成势、优势资源价值转化赋能不充分的困难。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我区可抢抓“一带一路”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建设机遇,加速青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结合青羊区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状况,提升总部经济品质,强链补链调结构
一是大力引进具有资源整合和市场运作能力的头部企业。培育全市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和核心牵引作用。二是强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和产业协同联动。建议区国资通过政府平台围绕头部企业产业链条以参股控股、兼并收购、实施混改等方式投资和发展产业链生态企业,实现强链补链。三是持续提升营商环境,增设青羊区专项政策扶持资金。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和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对区内企业的融资政策扶持和金融支撑,协助推进重大项目和产业链项目招引落地。
二、将“宜居青羊”建设和基础建设投资相结合,抢抓城市发展机遇
基础建设投资长期看能增加有效供给,短期看能直接拉动消费。一是通过“双擎”建设(源城和新城)契机,通过实施源城“改转建升治”和推进新城“产城一体”重大项目建设,加快环城生态区周边区域生态价值转化,释放有效投资需求,实现增投资、扩消费、惠民生的一举多得。二是借“大运会”实施契机,在青羊区“一馆一线”重点项目建设完成后,发力做好沿线点位品质提升,在借大运会展示青羊形象的同时,做好“智慧城市”经济策划和建设规划,依托大运会品牌聚集优质项目、增加更多就业机会,最大限度发挥“大运会”经济效应。
三、加强创新驱动,优化资源配置
无论是国内循环还是国际循环,从根本上讲取决于产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竞争力,关键在创新、根本靠人才。一是要做好产业引导,建议统筹项目、人才、资本、平台等创新资源,按照“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梯级培育体系,以政策引导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持续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成为支撑青羊全面落实创新驱动战略、承担重大科技任务、打造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二是打造人才战略联盟,建议通过建设高校研发平台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通过建设人才公寓、对高端人才进行所得税奖补、居住补贴和社保优惠等政策,靠事业、待遇、感情、环境吸引一批院士、教授级工程师、工匠等高层次人才,增强产业创新的人才驱动力。
四、扩大开放合作,增加发展活力
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青羊区“十四五期间”可充分利用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带一路”契机,一是加强与重庆市(渝中区、江北区)的相向联动发展,组织推动区域内总部企业与成德眉资等同城区域定向协同,利用相关县市土地资源,构建“总部+基地”“研发+生产”新型合作关系,实现产业链分工和区域协同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组织多层次的招商引荐会,持续开展“万企出国门”、中日交流合作等活动,推进区内企业参与 RECP 协议和“一带一路”“蓉欧+”等,拓展东盟、欧美、日韩等国外市场,帮助企业获取新的经济增长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