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八届一次全会专题 > 建言献策
张海涛:关于进一步优化提升我区脑卒中疾病防治能力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1-12-21 15:32:27
建言整编。

一、背景及问题:

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保障区内人群健康对于实现“宜居青羊、幸福青羊”的美好愿景至关重要。

脑卒中(中风)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高,疾病负担重,是我国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和致残原因,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占70-80%。根据青羊区2021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为955954人,60岁以上占比18.95%,65岁以上占比14.04%,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脑卒中老龄人口高发,按245.6/10万的统计发病率计算,我区每年将有超过2000名患者发病,俗话说“一人中凤、全家发疯”,每年将对我区超过万名的患者及家属的工作、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脑卒中发生后每分钟将有190万个神经细胞不可逆死亡,脑卒中的救治中争分夺秒,时刻体现“时间就是大脑”是争取良好预后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青羊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近700家,水平参差不齐,区内通过国家卫健委脑防办卒中中心评审授牌并纳入成都市卫健委第一批脑卒中急救地图医院的仅有: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中医大附属医院、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和通用医疗成飞医院。科学化、规范化、同质化提升我区各级医疗机构卒中救治能力将对脑卒中的防治工作产生深远影响和积极作用。

二、对策建议:

(一)加强医疗机构间的指导帮扶和资源共享:积极推进区域内医疗机构合作,进一步深化、细化、优化卒中救治,推进区内卒中患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由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及成都市卒中急救地图医院牵头,通过远程会诊、联合质控、现场指导、会议交流等多形式实现专家资源共享,切实提高我区基层医疗机构卒中识别能力和救治水平提升全域卒中救治水平。

(二)推广卒中地图使用,提升急救能力:合理、迅速及准确的院前急救措施直接关系到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致残和最终预后。要推广成都市脑卒中急救地图的知晓和使用率。提升医疗急救服务平均反应时间。加强院前急救工作的培训及指导,提升脑卒中诊疗相关急诊急救、快速识别、科学转运能力。提高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再通治疗率。

(三)推进区内医疗机构卒中病人双向转诊,改善卒中患者预后:面对我区现阶段卒中中心数量有限但医疗机构数量充足的现状,在积极建设卒中中心的同时,推广落实双向转诊将能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卒中患者的最优适宜治疗。建成卒中中心医院-其他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三级救治体系,实现卒中患者院前、院内、院外全流程一体化的规范管理。实现“早期救治在中心、后期康复回社区、回归社会在家庭、幸福生活在青羊”的目标。

(四)推进区内医疗机构全流程管理,减少卒中患者残障:区域内综合实力较强的拥有(高级)卒中中心的综合医院承担卒中患者的急诊急救;辖区内其他综合、专科医院承担患者后续康复治疗护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做好患者出院后的治疗指导、宣教工作。各医疗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加强沟通协调,确保患者得到及时高效的救治、连贯的后续康复、动态的院外随访。

(五)发挥区内基层医疗机构主体作用,持续提升卒中预防能力:脑卒中是高复发率疾病,“大医治未病”,引导推进区内广大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人群卒中危险因素的筛查和管理,有助于减少卒中发病率。对卒中患者后的长期管理,指导患者后期功能恢复,并努力降低再次出现卒中等不良事件概率。

(六)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疾病认知度:脑卒中疾病发病初期往往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耽误最关键的黄金就诊期。提高脑卒中发病患者的及时到院率,减少因时间延误而错失的救治机会,可切实降低患者致死率、致残率,降低家庭负担、社会负担。推广“中风120”及“BEFAST”等简洁中风识别图片,借助各社区及医疗机构平台,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宣教、患教活动,持续普及脑卒中症状及鉴别、不适时及时就医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构建区域卒中防控新局面,实现我区脑卒中患者及时就诊、规范治疗、长期随访、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卒中患者生存率、降低致残率、改善生活质量。有助于打造“健康青羊”和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样板区。

版权所有:政协成都市青羊区委员会    备案号:蜀ICP备120122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