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七届五次全会专题 > 建言献策 > 详情
樊文智:对推进中心城区公园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1-03-17 19:30:01
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修复自然生态环境;注重历史和地理文脉,涵养文化生态环境;深化社区发展治理,塑造人文生态环境。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在视察天府新区时首次提出“公园城市”的理念,并对成都作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要指示。

其一,对公园城市建设的几点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开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公园城市理念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规划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逻辑起点。

一是公园城市的基本内涵。“公园城市”不是“公园”和“城市”的简单叠加,是“绿色、协调、创新、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在城市层面的回应,是针对我国当前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人和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现实问题而提出的,是一种新的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公园城市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构筑山水林田湖城生命共同体,形成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

其包含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的城市文明观、“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的城市发展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民生观、“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的城市人文观、“践行绿色生活方式”的城市生活观,是全面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发展新形态。

二是公园城市的独特魅力。公园城市是社会主义新时代和生态文明新阶段关于城市建设发展模式的全新理念。相比田园城市,公园城市更加突出自然的生态价值,相比生态城市,公园城市更加注重推动自然风光与人文意蕴的协同整合;相比山水城市、海绵城市等,更加强调“山水林田湖城”为一体的生命共同体理念,自然意蕴更为浓厚;相比园林城市,公园城市是一种系统的城市绿色发展理念。

其二,对推进中心城区公园城市建设的几点思考。

把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发展成果转化为人人可感可及、普遍受益的社会认同。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修复自然生态环境。坚持“把绿水青山保留给城市居民”的城市发展观,还原城市生态本底。按照“治水、筑景、添绿、成势”改造提升路径,综合改造拓展河滨水绿道、在街巷增加城市绿地景观,在街区“拆围透绿”。尤其要特别注意植入具有本地特色的传统花卉彩叶植物,融入当地的园林园艺,避免城市景观同质化,保持特色化,讲求景观化,凸显成都特色,全面提升城市绿化环境品质,增加市民视线范围内的绿量,全面提高市民对绿化的感知度,把生态惠民的绿色理念、友好善意的人文关怀体现到城市的每个角落,把更多的秀美环境、开敞空间留给市民,努力塑造“家在园中”的城市生活空间,让居民生活在社区象游公园一样舒适惬意。

二是注重历史和地理文脉,涵养文化生态环境。坚持“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的城市人文观,延续和展现城市文脉,充分发掘本土历史文化底蕴,萃取天府文化的经典性元素和标志性符号,保留和利用原有历史文化痕迹,保护古树名木,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打造自然生态的文化遗产空间。根据每条街巷不同文化内涵,保护和涵养文化主题街区,形成各具文化特内涵的街巷生活范式,形成共享文化空间和互动文化平台,推动特色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让历史文化成为自然生态最核心的价值。让“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深深融入城市血脉。

三是深化社区发展治理,塑造人文生态环境。坚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民生观,全面提升社区发展治理水平,共建共享“街区”空间,打造全天候的“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不断增强社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增强居民对社区的感知度和认可度,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舒适感。“城市的核心是人”,公园城市的生活场景应是自然而有序,人们美好生活应该是自在且自得,人文生态才是公园城市最有吸附力的自然价值,围绕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努力塑造具有历史文化、地理特征辨识度的特色社区,形成社区“乡愁”人文生态。

版权所有:政协成都市青羊区委员会    备案号:蜀ICP备120122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