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题首页 >> 学习交流 >> 详情
红军精神永远激励我
发布时间:2021-05-09 17:34:47
青羊区政协委员:王廷绪

4月26日到28日,我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和普通党员,有幸受邀参加了区政协组织的红色基地学习教育活动。活动过程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

1934年1月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至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西北军事革命委员会决定在王坪修建烈士陵园,由当时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张琴秋亲自设计墓碑并题写碑文,陵园内最大合葬墓安埋有7000余名红军烈士,是全国安葬红军烈士最多、规模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也是全国唯一一 座红军为自己战友修建的陵园。2011年10月,巴中市按照中共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修缮 “庄严、肃穆、安静”的烈士陵园和建设“现代、文明、优美”的王坪新村的要求,开始全面修缮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和建设王坪新村。在修缮中,将散葬在全县20个乡镇的50处散葬烈士墓17225名红军烈士迁葬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至此该陵园共安埋红军烈士25048名。

参观中,我驻足于各个照片和遗物,瞻仰了许多红军烈士短暂而又壮烈的一生。许多烈士牺牲的时候并不大,在如今我们的眼中应该被称作“孩子”。 1932年冬,一个名叫“周苦娃”的孩子五岁没了娘,后来爹又被抓壮丁生死不明,大伯只能给送去当童养媳受尽虐待。她听说红军专帮穷苦人时,便从家乡逃到通江,女扮男装加入了红军,成为一名司号兵。后其女子身份曝光后,她又被推荐到了妇女独立营。1935年春,红军在撤离川陕苏区时,周苦娃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读到这里,我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十几岁时光,推算年纪大概是在读初中,那时的物质条件虽不如如今发达,但也是每天有妈妈准备的可口三餐,吃得饱穿得暖,有一群要好的小同学能时不时的逛逛小商场、小公园,周末爸爸妈妈带着走亲访友,家里有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对比牺牲时才十四五岁的“周苦娃”,我自认为比较辛苦的学生时代,却比她一生都幸福。我不禁反思,我们的幸福生活从哪里来?不正是像她这样千千万万的烈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我们这些子孙后代的平安幸福吗?

有人说:“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只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现在世界上还有很多国家深陷在战乱纷争当中,大战之中人命如草芥。虽然我们国家没有硝烟,但是科技之战、智慧之争也是一触即发。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为了不让这些鲜血白流,我们这一代要秉承红军烈士的精神,兢兢业业奋斗在国家建设的每一个岗位,为实现烈士遗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政协成都市青羊区委员会    备案号:蜀ICP备12012259号